中國、日本和東南亞國家都有放鴨下田以養鴨的傳統,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化野鴨為家禽,進行飼養并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國家。稻田養鴨最先起源于我國的明清時期,史記中記載始于800年前,目的是用鴨防治稻田蟛蠐,后來用于防治蝗蟲,至今已有400年的發展歷史。
鴨在水稻間游走,可以吃田里的草籽、蟲子和野草,除蟲又除草。而它們的糞便,則是天然的有機肥,可以讓水稻得到必需的養分。
鴨每天在田里游來游去,使秧苗的通風性更好,而土壤被不斷“耕耘”,也使水稻根系更發達。因為這樣,化學農藥、肥料也派不上用場了,環境污染自然也減少了。
鴨子生性不吃禾苗,鴨子進田前,水稻經過近一個月的生長,根系已經非常發達,不用擔心鴨子在禾苗中穿梭會影響生長。
單純使用鴨子,并不會徹底清除害蟲和雜草。宇豐米業萬昌有機稻米基地,每隔不到一百米就會放置一個太陽能殺蟲燈,利用昆蟲趨光、趨色的原理,夜晚引誘害蟲撲向光源,用高壓擊殺網殺死害蟲。
稻與鴨,構建出自然生態循環鏈。以田養鴨,以鴨促稻,使鴨和水稻共棲生長,遵循古老的農耕智慧,使生態系統自然循環,這也是宇豐米業對待農耕與食物的態度——食者無憂,盡享自然。